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次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分析
刘 佳, 王 文
J4    2010, 28 (1): 65-70.  
摘要1698)      PDF(pc) (1373KB)(2460)    收藏

 选取四川省的一次暴雨个例分析研究大气中对流活动和重力波的相互内在联系。针对这次暴雨过程,采用MICAPS探空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并且结合天气学分析以及重力波指数的分析方法对暴雨的形成原因和重力波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波与暴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重力波引导了暴雨的发展;非线性平衡方程对于诊断大幅度的重力波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二郎山电线覆冰厚度序列的重建
王 文, 蔡晓军
J4    2010, 28 (1): 26-29.  
摘要1708)      PDF(pc) (264KB)(2439)    收藏

 通过对四川省甘孜州二郎山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筛选出13个气候特征比较接近二郎山的站点,利用二郎山的覆冰资料和邻近站的气象要素对二郎山的覆冰厚度进行重建。使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二郎山覆冰序列与康定气象因子之间的数学模型,恢复了二郎山1951~2001年的覆冰厚度资料。趋势分析表明重建的序列与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为划分我国西南地区覆冰等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近50 a来北京市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王 文, 张 薇, 蔡晓军
J4    2009, 27 (4): 350-353.  
摘要1873)      PDF(pc) (1126KB)(2601)    收藏

利用1961~2008年北京11个台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过去48 a北京城区、郊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这48 a中,北京城区、郊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区比郊区上升幅度更快;本地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城区下降幅度比郊区明显。说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京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城区和郊区、平原站和高山站的比较可以看出,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变化幅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一次高原强降雪过程三维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研究
蔡晓军, 王 文
J4    2007, 25 (4): 25-29.  
摘要1828)      PDF(pc) (491KB)(2055)    收藏

利用一次较成功地模拟了“95. 1”青藏高原暴雪过程的MM5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用非纬向非平行基流中的对称不稳定模式,对“95. 1”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三维基流中二维非线性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ψ场和w场的三维配置在降雪发生初期和发展过程中与暴雪带基本一致,说明非线性对称不稳定是这次高原暴雪启动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99. 6”梅雨锋暴雨模拟资料的诊断分析
王 文, 蔡晓军, 隆 霄
J4    2007, 25 (4): 5-11.  
摘要1569)      PDF(pc) (1018KB)(2499)    收藏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的模拟资料对“99. 6”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流动量输送(CMT)和视热源视水汽汇分析。CMT诊断分析表明,水平动量残差在切变低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尺度低涡发生初期对流层低层动量残差çX主要是加速西南气流的北上;在对流层中层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在槽前加速西南暖湿气流北上,非常有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在低涡切变线强烈发展时, 850 hPa的çX方向与发生阶段相反,此时西南气流受到了强烈的减速作用,同时500 hPa东亚大槽的前部和后部出现了减速气流的动量残差,槽后冷空气和槽前的暖湿气流都已经受到减速作用,此后低涡切变线逐渐衰减。低涡切变线发展到最强的阶段,强çX矢量几乎总是与强烈上升运动区相对应,能量转换E的水平分布表明,大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能量串级过程,但能量主要是从大尺度向次网格尺度转换。200 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 E的正负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的2侧,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诊断分析显示,强凝结潜热的释放与低涡的发展相伴随,但视热源只与β中尺度系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视水汽汇有和视热源非常相似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02.3”强沙尘暴过程的中尺度动力学诊断分析
王 文, 隆 霄, 李耀辉, 钱 莉
J4    2004, 22 (3): 17-21.  
摘要738)      PDF(pc) (57KB)(1623)    收藏

摘 要:利用较成功模拟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MM5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了动力学诊断研究,计算了动量收支残差X,结果表明,3月19日高低层上,最大X矢量位于河西小槽的后部,表明动量残差主要是加速西北气流的南下。X矢量与风矢量 V的夹角在槽后<90°,这说明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非常有利于小槽的发展和东进南下。300 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并且E的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50 m/s)的两侧,这也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涡度、散度和位涡的分布特征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河西小槽位置比较一致。轨迹分析表明,在300 hPa高空主要是低压槽起引导作用,500 hPa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在700 hPa气块在高原北侧的绕流非常明显。将沙尘浓度和气块轨迹叠加在一起时,可以确定沙尘的输送路径,所以它有一定的预报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